查看原文
其他

体育培训行业的盛世危言:脱离教育谈培训,就是“耍流氓”!

2017-05-15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体育培训是如今最为火热的赛道之一。但实际上围绕着体育培训的逻辑不该只从体育的角度出发只有回归到教育”,才是体育培训的奥义——脱离教育谈培训就是耍流氓。


文/ 萧 深

编辑/ 郭 阳


自从46号文之后,中国体育产业出现“赛道”之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究竟有几条跑出了成熟的商业模式,甚至实现了稳定的赢利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又有多少项目敢于举手称是呢?体育培训也许是其中之一。


在体育产业的蓝海里率先盈利的培训行业,已经成为众多投资人的青睐对象,往往会签下由一堆“0“组成的支票。但如果没有“0”前面的那个”1“,这张支票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个“1”就是教育。


过去我们总说,不能只从竞技体育角度看体育。而如今,我们也不能只从体育角度去解读体育培训,而是要从教育入手。



体育培训热的本质是教育培训热

 

体育培训是一门生意,但对比教育培训,却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教育培训风起云涌多年,基本上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模式:

  • 第一种是类似于西方教育培训机构的上市公司,代表是新东方。

  • 第二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学校进行的市场化尝试,代表是蓝翔。

  • 第三种是教育体系本身的市场化行为,代表是教辅书和课外补习班。


这三种模式对应到中国体育培训和体育教育,第一种是一批处于融资阶段的体育培训公司,第二种是正在没落的专业体校,第三种目前的载体集中于校队,其市场化成分很少。


在体育培训和教育中,这三种模式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需求,分别是兴趣启蒙和专业技能。在体育产业大潮中出现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融资较为成功的公司,商业模式主要围绕兴趣启蒙展开。


这实际上代表了教育对于体育的定位。体育所扮演的是常规教育的辅助功能,家长们愿意投入金钱,主要关注点并不是足球、篮球、橄榄球这些具体项目的特点或者发展前景如何,而是针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以及更为健全的人格塑造。



从本质上说,体育培训热是早期教育培训热的一种延伸,只是把培训的载体从其他类别的课外兴趣班换成了体育。这种培训生存壮大的一个前提,是它不会对应试教育体系构成影响。所以受训的主体多为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的课业压力相对较轻,有更多时间来培养兴趣爱好。


然而针对体育教育的另一种需求,即专业技能培养,整个行业则是另外一幅光景。过去一直在人才培养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体校,早已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力不从心。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环节,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也不可能投入多少精力和资源。因此,体育专业技能培训留下了一片空白,而且这片空白还在不断扩大。


那么,培训机构能否这样的空白?我们专门走访了两家专注于竞技水平培养的培训机构,试图通过他们的案例找到一些方向。



校园足球的“老革命”和“新尝试”

 

在北京的中学体育界,“三高”是一个颇具影响的名字。人大附中的三高足球队,成立于1985年。三十多年来,这支队伍不仅战绩出众,而且为中国足球输送了不少人才。


“阳光三高”的两位创始人程璐和李智斌都是当年三高足球队的成员,李智斌还是当年中国大学生足球队的队长。2014年开始,他们利用周末给北京的小学生进行公益性质的足球培训,教练都是三高队的老队友。如今,阳光三高一年的培训人数已经达到15万人次,合作学校超过20所。




阳光三高的模式是和北京的小学进行合作,以小学生为培训主体。他们采用周末培训结合校园普及的方式,引入西班牙的足球理念和教练团队。阳光三高的教练团队具体指导小学校队的训练比赛,帮助他们在技术水平和比赛战绩上取得双重突破。这背后思路还是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是中国体育和体育教育的老革命,虽奋战多年知名度极高,地位却始终没有真正改变。但根据程璐和李智斌的描述,阳光三高在“体”和“教”这两个方面,都有新尝试。

 

围绕“体育”的尝试主要从优化培训理念入手。阳光三高的重要竞争力源自西班牙,西班牙足球的教学理念以及欧足联教练提供的教案保障了平时训练的质量。


与此同时,他们以西班牙为基地利用寒暑假展开专业的游学项目,让孩子们感受西甲联赛的氛围。据了解,之前几届的学员超过百人。而今年暑期的项目到目前已经有上百人报名,迎来了一次爆发。报名人数的猛增,更多还是来自家长之间的口碑传播。



围绕“教育”的尝试主要从改变教育观念入手。阳光三高把多所重点小学纳入他们的培训体系,除去足球方面的培训外,也力求实现学习成绩和比赛成绩的平衡发展,挑战“踢球影响学业”这种传统观念。“学习和踢球绝不矛盾”,这是程璐和李智斌两人反复强调的观点。据悉,他们取得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校方的一致认同。


而在笔者看来,阳光三高的“新”不在于创新,在于定位。把竞技水平作为校园足球培训的核心,这就和定位于“兴趣启蒙”的培训机构产生了区别。虽然也带有兴趣培养的功能,但阳光三高所填补的,正是专业技能培养的空白。


此外,由于阳光三高和人大附中三高足球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就为这种早期竞技水平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通道。踢而优进人大附,固然不是多数人的选择,但对于那些“好苗子”来说是一种教育上的解决方案。这也是阳光三高的核心资源优势。




但这种模式具有多强的复制推广价值,又是另一个问题。因为阳光三高所坚持的基本点,其一是足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提高,其二是正常学习不受影响。这些在北京的小学环境下相对容易实现,可一旦进入考试压力更大的中学,也会相应面临更大的挑战。

 

阳光三高的管理团队介绍,他们未来会逐步完善6岁至17岁的各级梯队建设,业务范围也会从小学拓展到中学。这一过程实际上正是检验三高模式可复制性的主战场。如果可以在中学范围内取得突破,校园足球的“老革命”才算真正成功。



从“特训模式”到“国家篮球人才基地”

 

就在阳光三高努力探索校园足球的发展路径之时,同在北京的五方篮球也试图通过一种与别人不同的方式,让校园篮球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这家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由孙辉和孙华锦父子共同管理的培训机构,走的是一条以训练服务商为基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道路。




在他们看来,塑造体育人才是五方篮球的使命。所以五方篮球选择的是从体育人口到体育人才的入口,通过引进美国的训练师和教学体系,和中学篮球队的教练团队配合,提供从训练到比赛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参与学校梯队的深度建设,达到人才深度培养的目的。


与阳光三高相比,五方篮球培训主体的年龄覆盖更全。他们和北京的三所小学、三所初中、三所高中以及一所大学达成了合作,甚至还有针对职业球员的服务项目。比如,CBA球员于澍龙就在五方接受特训。


据介绍,五方拥有“全国同类机构中最贵的培训价格”,比行业的平均收费水平高出40%以上。目前的在训人数是500-600人,培训业务预计年内可实现盈利。



不难看出,五方篮球的定位和市场上的多数培训机构差别较大。一方面,他们立足于“特训模式”,为培养优质的专业人才服务。另一方面,他们并不是以大包大揽的传统篮球学校的面孔出现,而是把自己定位成“训练服务商”,为个人和学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这种定位之下,五方篮球把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他们认为,只有比赛成绩最能检验训练成果,而“特训模式”是培训领域中,最接近高水平比赛的东西。所以,五方做的事情虽然和校园篮球关系密切,但真正目标在于为中国职业篮球输送人才。


然而,这样的高端定位既是五方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劣势。五方模式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它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复制。因为特训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高水平训练师资源稀缺、成本较高。此外,特训这一产品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慢,出成绩需要一定时间。这也是五方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体育培训的“教育”悖论

 

阳光三高和五方篮球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这类专注于“专业技能培养”并具备较高专业资质的培训机构,现阶段在市场上还相对稀缺,也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青睐与纷纷接触。


如果说大量的培训公司完成了“兴趣启蒙”这一早期使命,完成了体育人口的基本引导,那么一定需要有机构去做体育人才的基础培养,实现前后端培训的平衡发展。这也是未来中国体育培训市场的大趋势。


但我们对这件事还不能乐观。正如前文所说,体育培训不能脱离教育的大环境。校园足球、校园篮球乃至校园体育,就更不可能离开教育去谈。而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绝不只是“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那样简单。因为教育也是一门生意。




回到文章开头,中国教育培训的三大模式。也许新东方和蓝翔具有更高的社会知名度甚至互联网效应,但在这之中最持久和最有威力的,还要数教辅书和课外补习班。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出版物年度销售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中小学教材和教辅书贡献的。中国多数出版社都会涉及教辅书的出版,哪怕他们根本不是教育类的出版机构。而在这些教辅书中,同质化内容可以用泛滥来形容。

 

根本原因在于,以高考为主的应试教育,它是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关键通道。其主要主要更偏重维系社会公平,而非培养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要服务于考试成绩这一目标。不管是何种教育,最有效的往往是考高分的教育。围绕考高分来做生意,这样的逻辑自然畅通无阻。


但“体育好“并不符合这一逻辑,因此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只能扮演配角。之前曾有人建议,中国足球从竞技层面应该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从农村选材。虽然听起来颇有些极端,但逻辑的合理性正是在于“踢球改变命运”,如同高考一般。



近年来,有关新疆孩子踢球的故事得到广泛传播


同样符合逻辑的,还有现在火热的早期体育启蒙培训,因为它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不重的阶段生根发芽。而针对中学体育的这些技能培训尝试,它的模型更像是过去的体育特长生培养,为擅长和选择体育的学生提供了一种晋升通道。


如果我们不能证明,类似阳光三高和五方篮球的做法在北上广的重点校和特色校之外具备可复制性,那么这种模式就很难获得长期而广阔的生存空间。走中高端路线,提升单个用户的价值是一种思路,但“体教结合”是绕不开也不能绕的命题。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从两名教练到流水千万,他说体育培训市场遍地黄金,想捡也得弯下腰

巨石达阵获数千万级A轮融资,橄榄球运动在中国要火了吗?

两亿人口+千亿前景:在培训之外,00后的体育市场还存在这五点机会

足篮球都要蹭热点挣流量的时代,小众项目的出路在哪儿?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